谁把龙袍披朕身上了(基建) 第163 山桃绒绒
一边喊着烫,一边说道。“好吃好吃,这炸鸡可以说是人间美味也不为过!”
四月, 西广路。
山民们除了年纪大了腿脚实在是不便的,年轻一些的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 每日都会下山辛勤劳作, 然后再将日结的工钱买一些生活必须品带回去。
日子一久,山民们就发现要买的东西越来越多。
首先是布。山下的同事都穿着布来遮盖身体,他们自然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只身着动物皮毛以及树叶串成的衣服。
自己去成衣铺子买了了以后, 回到山上在看见家里人还穿着动物皮毛以及树叶, 心中总觉得有些诡异的羞耻感。
在阿米的带领下,部分山民终于有了存钱的概念,故而给自己的家人也买了成衣。
衣服一买, 其余的什么锅碗瓢盆,都得添置。
不光如此, 还有山下的食物,山民们没有一个是不爱吃的。
山民逐渐认清了一个事实,山下的东西就是好,看什么都想买回去,可是越是这样, 就越存不住钱。
阿米认认真真攒钱到现在, 为的就是搬离山上,搬离这个居住在小木屋和洞穴的潮湿环境。
她在山下做工越久, 每每望向山下百姓的屋子,想要搬离的心就越发强烈。
终于, 阿米攒到了能在县里买一套小院子的钱。
她如今的汉话已到了能听能说的程度, 虽还有些许口音,但是和大安百姓的交流完全没问题。
阿米只笼统知道山下的宅子买卖起来不光需要钱,还有其他复杂的手续。
这些就超出阿米的认知, 她想了半天,决定直接去县衙求助。
对于山民想买宅子定居在山下这样的事情,县衙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毕竟汉化山民,一直都是西广路所有官员要推行的政策,阿米愿意在山下买宅子,那便正说明他们的工作做得好呀!
只要将这件事落实好,相信有别的山民瞧见了,发现了住在县城里的好处,想必也会依样画葫芦的考虑下山居住。
这到时候往自己的履历里一写,又是十分漂亮的一笔。
白直们相当重视,不光帮忙找小院,还特地问了阿米要几口人居住,对于屋子有什么要求,想要什么地段,是要院子大的,还是屋子大的。
这日,白直们挑挑拣拣了三处院子,陪同阿米去看。
阿文也动了在山下买院子的心思,但他不如阿米会攒钱,也担心无法说服家中的人,故而今日他便顺道陪阿米看看。
第一处宅子较为老旧,院子里还堆砌着杂草,地上和屋子里都蒙上了一层灰,一看就是很久没人居住。
白直将语调放慢同阿米解释,“这宅子许久未住人了,故而脏乱了些,但是屋子采光不错,也南北通透,里屋大得很呢。”
担心阿米不懂南北通透是什么意思,白直特地给她指。
“就是这边和这边,你瞧,白天的时候屋子里都亮堂呢。”
阿文也是第一次看这山下的宅子,虽说这第一间破败了些,但他仍是看得哪儿哪儿都满意。
这屋子有专门的小院,还有灶间可以煮饭,不似在山上,就在平地里搭个炉子便煮东西吃了。
这也是阿文第一次知道原来山下人的宅子长这样,毕竟从前只在外面远远的看过。进来才发现里头是有专门睡觉、专门吃饭、接待客人的地方。
第一间看完,紧接着又步行去看第二间。
第二间比第一间要干净整洁许多,但是就不是南北通透的户型,比方才那间的灶间要小得多。
阿文看了两间宅子,每一间都很好奇进去仔细的看,仿佛买宅子也有他一份似的。
白直一个劲的讲述这个宅子的优点。“这间小是小了些,但地段好啊,你们如今都在水泥厂做活吧,这一出门,走不了几步就到上班的地方了,多方便啊。这离菜场也近。”
阿文原本还嫌弃这间宅子不如上一间通透,但听白直这么一讲,又觉确实如此。
他们现在下山去干活要很早就起来,要走很久才能到水泥厂,说不累是不可能的。正因为每日都要走着去,他早食一忍不住就吃的多些,自然也就多花钱。
随后三人又去看了第三间,这第三间屋子可谓是集齐了前面两间屋子的优点,又宽敞,地段虽不如第二间宅子好,但走到水泥厂也是不远的。
最重要的这间屋子很亮堂。如今虽长满杂草,满地灰尘,但也不碍事。
这间屋子唯一的缺点就是比前两间贵一些。
阿文听得白直报价,心中倒吸一口凉气,在山下买一间屋子竟要这么多钱。
如此算来,他还差很多!
阿文刚想出言劝解,让阿米买第一间或者第二间屋子。
谁知阿米听完价格后,只一个劲的点头。
“我知道了,我就要第三间吧。”
阿文的眼睛瞬间瞪大,语气中